[9]当时中产阶级逐渐兴起与壮大,更成为日后立法民主制度转型的重要动力。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与客观因素,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得以较早地开启和积累了较多的公众参与立法的实作经验与教训,而在大陆的立法实践中仍是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益主体间社会关系、利益矛盾的多元化、复杂化。
台湾地区立法实践中仍存在不足与局限,有待进一步完善。[6]罗传贤:《立法程序与技术》,(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583-590页。例如,80年代的劳动基准法、银行法、优生保健法、儿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条例、民法亲属篇修正案和纺织品配额办法修正案,以及90年代的海关进口税修正案、药物药商管理法修正案和汽车强制责任保险法等法律[10]其出台背后,都可看到公众参与的热情身影,并一定程度地影响着立法决策。最早似可溯至1962年立法院所审议的医师法修正案。此法案于1992年送立法院审议,直至1997年才获通过。
公众对于参与立法虽有强烈需求,但仅能进行摸索式、地下化和有限度的参与。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由于新兴的中产阶级崛起和壮大后,依宪法所赋予的自由结社权而合法成立了众多民间的利益(公益和私益)集团,取代了以往分散式的公众个人单打独斗的参与局面。而权利观念之所以会在西方社会产生并兴盛,总体说来,是因为西方社会的基督教文化背景。
具体说来,反观中国人自己的社会生活,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对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并且,对家有一种罕见的共同认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一如孙中山所言,政治乃管理众人的事,[35]因而,政治研究者所从事的政治学研究(特别是关涉当代中国的政治研究)通过类似于让当下中国政治家成为萧所说之‘转型政治家的方式,极有可能会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现实生活。这已为为中国政治实践的历史多次予以证实。[12]萧翰:《论官僚社会的宪政转型》,载《二十一世纪》2012年8月号,第16页。
尽管这部专制的诫命律典(即《圣经》)贯穿着整个黑暗的中世纪,[14]但是,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社会运动,人类终于从上帝那里赢得了作为自由的权利。[27]萧的这项理由尽管在形式上只是一项,但是,如果我们对萧文中关于当代中国‘转型政治家出现的诸项理由进行具体分析,那么,我们会发现其它诸项理由(如家族利益考虑、自己的‘安全或权位考虑等)最终都可归结到我们所提及的该项理由上来。
[22]萧翰:《论官僚社会的宪政转型》,载《二十一世纪》2012年8月号,第19页。另一方面在于,他以源自于西方社会政治经验事实的公民社会作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理想图景来评判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政治经验事实,并试图以之范导当代中国社会的宪政转型。反而,萧所暗示的‘转型政治家式宪政转型更衬托出当下中国或许正在出现的一种宪政转型——即‘党内民主式宪政转型。基于这种学术真诚(一如萧),我们无法忍受让以学术为志业的研究者在一些显见问题上栽跟头,浪费自己的生命和应有的才华。
由于历史传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习以为常的东西,因而,我们一般没有必要(甚或‘无法或‘没有能力)对我们的历史传统进行整体性的反思。四、中国社会宪政转型的路径?萧在萧文第三部分——《宪政转型的几个难题》中基于他对‘中国社会政治面相诸特征(即‘萧所言之中国社会的官僚社会具体症状)的分析认为,中国社会会出现宪政转型,并会遭遇三大难题。并且,这种外化还导致了家的形态从具体且单薄的‘家庭向‘家国同构意义上的‘家国(甚或‘国家)转变,进而,致使中国社会整体性地呈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面相。当然,在这里,家不是指具体的家庭,而是指秉持着家思维逻辑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基于萧文,我们发现,萧将中国社会贬斥为官僚社会,他下此判断的极为重要论据是,中国社会的科层机构不正常地膨胀,特别是当代中国公职人员人数的大幅增长。然而,即便就当代中国社会的‘自治或联邦式转型而言,我们应往好的发展趋势去想,但是,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整体性结构预示着,西方意义上的自治或联邦实践在中国这一特定时空不是不可能,就是意味着极为惨重的政治试验代价,有如萧自己所言:西藏、新疆等地的分离倾向也可能随中央权威的失控而得以实现。
不可否认,学界学者在进行中国政治研究时都有说理,不过,他们的说理却仅仅是自圆其说:满足于‘形式逻辑的要求。西方意识形态成为世界主流意识形态之极为直观的支柱是:西方文明这一整体似乎在持续性地超越社会主义文明这一整体,并且毫无倦意。
作者简介:姚选民,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政治学理论),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研究。[13]萧翰:《论官僚社会的宪政转型》,载《二十一世纪》2012年8月号,第17页。不过,萧显然并不是依据我们的这种逻辑进行推理或判断,而是在他看来,中国不同朝代公职人员数量的不成比例增长(特别是当代中国公职人员绝对数量的‘超级庞大和急剧扩增),才是中国社会是‘官僚社会这一论断的主要判定依据。在这种意义上讲,在消化所阅读到的知识之后,这些知识的形式(比如是不是‘名言或‘警句、是谁说的等)在我们的研究中可能就相对不重要了。因而,我们似乎得先弄清楚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结构,并明确该整体性结构运转的内在逻辑。因而,相较之下,在国家军队已经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的情况下,军队的‘掌控者或掌控组织是谁可能是一个相对不重要的问题。
[28]然而,具体就中国而言,前述这类学者会大力宣扬源自于西方社会经验事实的结论或判断,进而经由他们的智库学者身份辐射式地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政治精英(甚或国家领导人)。(一)转型政治家式宪政转型就萧关于中国社会宪政转型难题的论述而言,我们受启发之处是他对转型政治家的论述。
[31]基于此,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表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即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整体性结构从以‘家为中心之家-国政治组织模式(以‘家-天下政治组织模式为代表)到以‘家为中心之国-家政治组织模式(以‘党-国政治组织模式为代表)的转换)让中国社会能够基本应对近代以来中国国内情况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该种深层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自苏东剧变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方意识形态(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重新占据世界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然而,与《圣经·旧约》中‘上帝诫命对人的‘要求(主要是‘行为上的要求)不同,《圣经·新约》中的上帝诫命则进一步要求人类在内心上必须对上帝完全接纳。因此,我们似乎得对中国社会公职人员数量的增长现象进行一番解释。
不仅如此,在相当程度上讲,萧关于中国社会之‘权力行使问题(比如权力的分配)的判断也遵循着前述这种推理逻辑。[4]因而,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整体性结构呈现出‘科层社会政治面相应该说是很自然的事。不过,间接性的影响当然是不可避免,因为毕竟国门并非不透风。[6]参见拙文:《谁之法学?何种理想图景?——再读邓正来新版〈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载《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7期,第242-246页。
[14]参见王美秀、段琦、文庸、乐峰等:《基督教史》,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90、115-128页。然而,就中国而言,关于中国社会公职人员数量增长的原因,除了上述能适用于所有社会/国家的一般性原因之外,我们还得注意一个特别的原因因素:中国从中华文化圈中的中国到威斯特伐利亚世界体系中的中国这一转变。
进而,萧将中国社会的政治面相贬斥为官僚社会也是因为他价值判断先行,未能正确地认识中国。并且,这些说理者并不知道,他们只是在把玩源自于西方社会经验事实的‘概念或逻辑游戏。
代结语:对当下中国政治研究现状的反思诚言之,在本篇评论中,我们不单单是想就中国宪政转型问题跟萧翰商榷,而更是想通过跟萧的这样一次交流,浮现学界于当下中国政治研究领域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该问题集中展现在当下学界进行中国政治研究时的论证方式上。萧的这种推理逻辑,不但将科层制打入十八层地狱,而且也无视流动性科层制于维护中国社会正常运转上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在研究者当中,也不知道有多少曾处于社会结构末稍的成员个人或家庭通过流动性科层制才赢得其稍稍满意的生活或生活方式,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贡献其力量。一般而言,恐怕没有人能够确切断定一个社会/国家的正常运转会需要多少公职人员。因而,除了耶稣,结果会是,人类是无法不触犯《圣经·新约》中之上帝诫命的,并极有可能再度受到上帝的严惩。在这里,萧的预定(即百年孤独汇入世界大潮)无疑也是基于他对中国社会之政治面相(即萧所言的‘官僚社会)的严肃认识。
这种‘党内民主式宪政转型不但在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有据可考(比如越南的‘党内民主式宪政转型[30]),而且,‘党内民主式宪政转型更暗合中国社会一以贯之的‘家国同构整体性结构及该‘整体性结构的内在运行逻辑。因而,一个社会/国家内部之本土性官方意识形态对其成员的控制作用又必然会大幅度下降,并且,自‘社会/国家成为世界结构中的一员伊始,该社会/国家的公职人员数量相应地会大幅度增长以维护其正常运转。
不过,如果我们将萧所言的‘官僚社会具体症状置于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结构中进行审视,那么,我们或许会得出跟萧不一样的结论或判断。[20]参见周濂:《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9-33页。
以上分析意味着,‘党内民主式宪政转型一方面会尊重中国社会政治运行的历史传统(即‘家国同构下的政治运行逻辑),另一方面会在付出代价较小的情况下让现代中国以降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整体性结构(以党-国政治组织模式为代表)更具有韧性和张力,并会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加热爱和更具信心。[29]参见拙文:《罗尔斯政治秩序观问题:一种以中国为根据的问题化理论处理》(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12年6月,第139-142页。
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阅读]
t1、t2和t6工厂保持满销满产,t7工厂顺利投产,大尺寸产品出货2,76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9%。 [阅读]
从行业分布来看,食品、家电行业上榜企业数量最多。 [阅读]
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阅读]
二、物流行业活力稳中有升一是物流市场规模加速恢复。 [阅读]
从工业物流结构看,一是装备制造物流需求持续向好,复苏动力强劲。 [阅读]
今年我们确定新增城镇就业的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希望在实际执行中还可以更高一点。 [阅读]
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中,价格上涨的有25个,下降的10个,持平的5个,变化情况与上月一致。 [阅读]